![](/storage/categories/May2020/rnmEeAsMdGumdt2eL7XH.jpg)
宣傳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有哪些重大部署?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讓我們跟著人民電子書一起學習。
權威解讀 陰和?。荷罨萍俭w制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主動和堅定信心,必將開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境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部分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選擇。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基礎研究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實現多點突破、引發鏈式變革,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經濟形態和人類生活方式深刻調整。與此同時,科研范式發生重大變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入,戰略導向、數據驅動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式。我們必須構建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更加健全的體制機制不斷拓展科學研究的深度廣度,催生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引領力,搶占科技制高點,贏得戰略主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科技創新以無所不在的滲透性、擴散性、帶動性廣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讓各類先進優質創新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提升國家競爭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影響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國際形勢嚴峻復雜,我國發展面臨外部人為制造科技壁壘、試圖割裂全球創新鏈產業鏈等諸多挑戰。國家之爭就是實力之爭,關鍵是科技創新能力之爭,背后較量的是誰的制度更優越。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著力破解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突出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牢牢把握新時期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基礎和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進行戰略謀劃、作出頂層部署,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進一步提升。2023年,黨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推動我國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拓展。一是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科技委員會加強科技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科技管理部門強化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健全,科技創新治理效能明顯提升。二是科技工作重點環節統籌更加有力。加強了科技戰略規劃統籌、政策措施統籌、重大任務統籌、科研力量統籌、資源平臺統籌、區域創新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科技戰略規劃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三是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協調機制更加完善。圍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了科技創新重大方向遴選和重大項目立項、組織實施、政策保障等體制機制,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快啟動實施。四是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更加高效。完善了貫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體制機制,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結合更加緊密,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完善。五是科技管理工作協調聯動更加順暢。部門間科技管理職責持續優化,新時代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總體布局初步形成,軍民科技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部門、央地、軍民科技工作合力。這些新進展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牢牢把握這一總目標,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不斷豐富和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經驗和重要原則。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必須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保障科技體制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二是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制度保障。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全領域布局、全鏈條部署,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機制,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制度基礎。三是堅持系統觀念,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圍繞構建高效、協同、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必須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激發人才第一資源活力動力。 全面落實黨中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明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決定》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四個面向”,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構建適應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舉國體制,構建適應科技強國建設要求的國家創新體系,推進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支撐。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堅持“四個面向”,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 完善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優化國家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實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分類管理組織模式,建立地方、企業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新機制。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促進科技與教育、人才良性循環。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推進校企協同創新,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融合發展。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環境。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化政府和民間科技創新合作,實現更深層次科技創新制度性開放。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向全球科學家開放使用的機制。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完善我國科研人員到國際科技組織任職制度。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 理論·評論 新華社評論員: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匯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規律,總結改革開放寶貴經驗,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錨定這個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實踐充分證明,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方能確保改革開放事業蹄疾步穩向前推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和歷史主動。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秉h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錨定到2035年要實現的改革目標: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目標指引方向,奮斗開創未來。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讓我們緊緊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弘揚實干精神,把準方向、守正創新、久久為功,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共同譜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權威訪談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睘榱松钊雽W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 圍繞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 記者:如何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教育的貢獻? 懷進鵬: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專章闡述并一體部署,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現代化進程和強國建設規律的準確把握、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指明了前進方向。 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我們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層次人才作支撐。要圍繞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要充分發揮高?;A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教育的貢獻。重點聚焦三大類改革。 一是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二是聚焦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提倡在政策資源配置上長期支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鼓勵青年科技人員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戰科學“無人區”。 三是聚焦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完善高??萍紕撔聶C制,提高高??萍汲晒D化效能,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設高等研究院,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促進高??蒲谐晒咚絼撛?、高效率轉化。 “量”“質”齊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記者:《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下一步,教育在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上有哪些目標和舉措? 懷進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經過堅持不懈的接續奮斗,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質”的提升成為緊迫的要求。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力以赴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持續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從總量上看,2023年,我國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有2.91億學歷教育在校生,有專任教師1892萬人。“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上好學”、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強烈?!皵U優”方面,將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辦好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等?!疤豳|”方面,將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二是努力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堅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適應社會發展多元化、培養方式多樣化、人才結構多層次的時代要求,為具有不同稟賦和潛能的學生創造發展條件,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開展職業本科教育,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三是努力豐富終身學習資源。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要按照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要求,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更加便捷的學習資源、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同時,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建好老年大學,更好推進國家數字大學建設,推動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抓好改革落實,推動重大決策部署在教育系統落地見效 記者: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懷進鵬:《決定》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瞄準的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社會廣泛關注的教育民生問題,以及影響教育強國建設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發揚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具體將在五個方面著力。 一是著力完善立德樹人機制。近年來,我們堅持抓穩抓牢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廣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更加堅定。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 二是著力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必須深入研判人口規模結構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不斷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推進高起點新建一批、優質學校擴招一批、集團化辦學提升一批、城鄉結對幫扶一批,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 三是著力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我們將深入部署和加強兩個“先行先試”: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高“適配度”上先行先試。鼓勵各地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目標,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大膽探索、不斷突破,以改革激活力、增動力。 四是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我們將聚焦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深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試點、示范和標準建設,重塑職業教育發展生態。 五是著力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我們將找準教育對外開放突破點,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強國際教育科研合作,擴大中外青少年交流,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訪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