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age/categories/May2020/rnmEeAsMdGumdt2eL7XH.jpg)
宣傳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有哪些重大部署?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讓我們跟著人民電子書一起學習。
權威發布
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3)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萍紕撔聶C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
(14)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
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
(15)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
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學習貫徹
凝聚力量抓落實,開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各地干部群眾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吨袊伯a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相繼發布,各地干部群眾以各種形式深入學習,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大家表示,全會的舉行,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凝聚力量、狠抓落實,不斷開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
深圳前海,“特區中的特區”。近年來,前海大力推動制度型開放,對外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2019年至2023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240.47億美元。
“這幾年,前海一年一個樣,‘荒灘涂’正變為‘聚寶盆’,這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在指導新實踐、引領新變革中展現出強大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說,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前海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全會公報傳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固原巷社區,立即成為社區居民在群眾“說事點”學習討論的內容。
“這些年,我們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有效地將鄰里糾紛解決在社區,將意見建議匯總在社區?!鄙鐓^干部艾散江·阿卜杜巴柯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在基層治理改革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近年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走深走實。
認真學習全會精神,黑龍江漠河市北極鎮黨委書記文竹深有感觸。北極鎮近年來全面實施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村莊環境越來越好?!皩嵺`充分證明,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定能推進生態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蔽闹裾f。
時下,貴州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游人如織。咬定農旅融合發展思路,陶營村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6萬元。
陶營村黨總支書記肖軍見證了村里這十幾年的發展:“這些年,我們不僅脫了貧,還發展起了鄉村特色產業。全會提出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往后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會更寬,日子會更好?!?/p>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河南許昌市長葛市石象鎮營坊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一輛圖書流動服務車吸引了鄉親們駐足。車內除了上千冊紙質圖書,還有超過1萬冊電子書籍供村民免費閱讀。自2020年起,圖書流動服務車定期向遠離城市圖書館的讀者提供服務,惠及近20萬群眾。
流動服務車工作人員李磊說,全會提出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這讓人民群眾對未來文化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也給圖書流動服務提出了新的課題。今后“車輪上的圖書館”要開得更遠,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全會明確提出“七個聚焦”,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東海之濱,巨輪往來、集卡穿梭……繁忙的場景每天都在浙江寧波舟山港上演,彰顯中國經濟持續涌動的發展活力與強大動力。
“港口是內通外聯的‘橋頭堡’。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寧波舟山港集團董事長陶成波表示,寧波舟山港將加強改革創新,深化科技賦能,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勇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兒”。
全會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引起甘肅蘭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民警張怡強烈共鳴。
“作為新時代公安戰線的一名基層民警,必須做好每一項執法決定、處理好每一宗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優化營商環境、護航經濟發展更好服務?!睆堚f。
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江西余干縣委書記胡斌表示:“基層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百姓冷暖。按照全會指引的方向,我們將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集中力量把民生實事辦好,將發展成果轉化為群眾可及可感的民生福祉。”
青??煽晌骼锏牟亓缪蚍N群數量,實現了從不足2萬只恢復至7萬多只的變化,成為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生動縮影。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會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協調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說,將從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治理理念科學化等方面,全面鞏固提升國家公園建設質量,著力構建系統完備、保護有力、運行有效、監管精準的管理體系。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廣大干部群眾對此深有體會,紛紛表示,歷史和現實證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將新時代的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湖北省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何光耀說:“黨的領導是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的‘定海神針’。新征程上,要運用好‘六個堅持’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p>
把全會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從智能工廠生產的手機在海外賣出上億部,到中國“土生土長”的創新藥在海外獲批……北京中關村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作用,先行先試一批輻射全國的改革舉措,釋放出創新主體的無限活力。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說,將落實全會部署,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依靠改革破難題、增活力、強動力,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全面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會通過的《決定》里充滿民生溫度。
在陜西西安市灞橋區十里鋪街道,嵌入式“醫康養”綜合體、社區大食堂、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等構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實現轄區內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托底。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答小利表示,將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改革舉措與基層實際相結合,延伸社區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用實際行動把“民生清單”變為老百姓的“幸福賬單”,把全會提出的“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重大任務落到實處。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隨著一項項涉農改革舉措落地,村莊煥然一新。
“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讓永新村黨支部書記王浩充滿信心:“我們將努力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將產業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融合,讓群眾進一步致富增收?!?/p>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近期,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臺開啟首次實戰檢驗。四川沃飛長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家郭亮說:“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等,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我們將繼續瞄準低空經濟賽道全力布局,加速低空出行服務商業化進程。”
這幾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正在朱日和鎮巴彥德力格爾嘎查,為農牧民帶來精彩節目。
“全會提出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為我們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隊長扎那說,要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廣大農牧民的精神生活。
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
“全會作出系列部署,要求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說,“全面落實全會提出的任務,我們要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朝著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
權威解讀
何立峰: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作出全面部署。我們要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制度保障,全面貫徹落實。
一、深刻認識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賦予習近平經濟思想新的內涵,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生產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生產關系,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持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
這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7萬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國家前列。同時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生產力和增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新質生產力由新發展理念引領,代表生產力前進方向。必須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迭代升級,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持續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空間。
這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時代要求。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廣泛滲透,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影響大國競爭格局。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國等西方國家不遺余力對我打壓遏制,力圖同我“脫鉤斷鏈”。要從大歷史、大宏觀、大格局的高度,認識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生產力躍升機遇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推動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由“跟隨者”向“引領者”的重大轉變,有力支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二、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主要任務
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涉及經濟、社會、思想變革,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思維方式,需要推進創新性、深層次、系統性改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圍繞加快形成同發展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要重點在以下方面著力。
(一)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途徑。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傳統產業在規模體量、結構體系、技術水平、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國傳統產業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部分領域“產能冗余”等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機”,使傳統產業所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有效釋放。一是支持用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健全支持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有效機制,鼓勵面向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推動數智技術在傳統產業的產業化應用示范。二是支持用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全方位、全過程發展綠色生產力。三是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截至2023年底,我國現有國家標準4.4萬余項,要修訂一批技術、安全、能耗、排放等關鍵核心國家標準,強化制度約束和標準引領,促進技術改造、消費提質和循環暢通。
(二)強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萍紕撔聦ιa力的質態和產業變革具有決定性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從跟跑逐步向并跑、領跑的轉變,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也要看到,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是推動領跑領域持續發展,鞏固擴大優勢地位。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加大對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前沿引領技術供給。二是推動并跑領域加力發展,提升創新能力。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產業體系化配套優勢,系統推進科技創新、規?;瘧煤彤a業化發展,加速規模擴容和技術升級迭代。三是推動跟跑領域加速發展,力求迎頭趕上。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全鏈條突圍,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同時,要注重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彎道超車”,推動在更多領域實現并跑甚至領跑。
(三)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14年的7.6%上升至2023年的13%以上。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基礎薄弱、區域產業同質化布局、產業急需人才缺乏等問題,需要加以解決。一是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堅定不移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重點突破。二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生態化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優化產業區域布局,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持續擴大市場空間,推動更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支柱產業。
(四)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未來產業由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當下處于萌芽時期或產業化初期,未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當前,面對世界主要國家激烈競爭,我國未來產業發展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局面。要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一是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把握未來產業孵化具有高不確定性、發展具有高成長性、技術具有多路線迭代性等特點,加強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構建創新策源、轉化孵化、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培育鏈條。二是增加源頭技術供給。加強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從制度上落實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三是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探索建立包容審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適應性監管體系,支持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大膽探索試錯。支持地方開展未來產業相關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
(五)健全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賴于各類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進。要改革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一是弘揚企業家精神。愛護和支持優秀企業家,有效激發企業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創造性主動性,發現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實現新組合,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二是深化勞動力和人才發展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流動的工作機制,加強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三是健全科技金融體制。完善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特點相適應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四是大力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五是優化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制定工商業用地使用權延期和到期后續期政策。推進合理有序用海、用空。六是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引導各類資源環境要素向綠色生產力集聚。
(六)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滲透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焖僭鲩L,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10%左右。下一步,一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加快構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的新型基礎設施,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類似于歷史上蒸汽機、電力等具有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新的通用技術。要推動算力、算法、數據等關鍵要素創新突破,加快大模型在工業領域部署,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為各行業賦能。三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強化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鼓勵大型企業通過開放平臺等多種形式,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四是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積極參與全球數字領域標準、規則制定。
三、全面準確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要求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既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又要方法得當、防止走偏。
(一)要堅守實體經濟,不能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和現代、新和舊都是相對的,也是辯證的。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質態,而非簡單的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舊,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會造成產業空心化或產業斷層。傳統產業不一定是落后產業,經過科技賦能、轉型升級,同樣也能夠孕育新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老樹可以發新芽”。新質生產力也不可能憑空產生,需要實體經濟支撐和成就。
(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基本內涵、時代特征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但我國各地情況復雜多樣、發展不平衡,實踐中發展什么產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需要根據本地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不能盲目跟風,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
(三)要穩扎穩打,不能急于求成。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穩中求進。一些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創新環境優越的地方,能快則快,可以加快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步子要慢一點、穩一點,穩步有序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急躁冒進、貪大求洋,脫離實際匆忙上馬所謂“高精尖”產業。
(四)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不能越位或缺位。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只手”共同發力。政府可以在科學布局、政策引導、規則制定、財稅支持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同時,市場機制是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使各類企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五)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閉門造車。開放性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堅持開放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要著力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全球范圍內高效引入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拔尖人才等,向我集聚、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全球創新成果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