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文苑
我的爺爺名叫“建國”,但他卻是1944年生,那年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國家生靈涂炭。緊接著解放戰爭開始,于1949年9月結束,10月1日新中國才得以成立,在那個時代,許多人為了表達對國家新生、民族復興的期待和祝福,會給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取名為“建國”“建華”“國慶”等,寓意著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這個名字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意義與情感。
作為“建國”一代的成員,我的爺爺親身經歷了新中國從百廢待興到逐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全過程。他初中畢業,也算那個年代的高知識分子,寫的一手好毛筆字,至今好多人逢年過節都會請我爺爺題上一筆,他當過木匠、石匠,還當過農業合作社的記分員,他上得了山,下得了水,扛得起石頭,挑得起扁擔,他在那個屬于他的青春里為國家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那個充滿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年代,我的爺爺深受“頭可斷,血可流,誓死不低革命頭”等時代精神的影響,他將這些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不僅在集體勞動中勤勉盡責,也在家庭中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教育后代要熱愛祖國、勤奮學習、自強不息。
對于“建國”這一代人來說,家庭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家庭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發展機會,而家庭的幸福和諧也離不開國家的穩定與強大。我的爺爺經常向家人講述國家的歷史、文化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激發家庭成員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如今,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的爺爺已到杖朝之年,享受著幸福與滿足的晚年生活。他會通過看電視、智能手機等方式關注國家大事,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同時,他也會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時光,傳承家族文化,教育后代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為國家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爺爺與祖國的故事是一段充滿艱辛與奮斗、希望與夢想的歷程。它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風貌。(張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