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運營
3月份,中能袁大灘礦業延續“開門紅”態勢,商品煤首次站上月產78.73萬噸的新臺階,再次刷新2月份創造的“28天71.5萬噸”歷史最高紀錄!
站位“制高點”:在生產組織上爭先
三月春光暖,全國“兩會”和公司“五會”精神在中能袁大灘礦業交融碰撞,交織出實干爭先的濃厚氛圍,職工在各自的崗位上爭分奪秒、干勁十足。調度信息中心充分發揮生產“指揮官”作用,牢牢堅持“日調度、周匯報、月總結”,調度指揮系統、生產調度會和微信工作群“三個平臺”同向發力,直擊生產堵點、痛點、難點,讓各部室、區隊“一把手”紅臉出汗、緊弦醒神,倒逼責任落實,始終保持緊張有序的生產節奏。
當下,“擴能”、“千萬噸”在公司已成為流行熱詞。調度信息中心積極探索,緊盯月度生產計劃,合理安排生產工序,創造條件多頭作業、平行作業、立體交叉作業,實現采煤、掘進齊頭并進,高效完成11208回順風橋構筑、11201進順管路改造、112盤區通風系統及運輸系統優化調整等重點工程。
另外,3月29日下發《中能袁大灘礦業高效能生產協調體系應急響應管理制度》,進一步細化完善生產事故影響應急響應措施,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高效能應急指揮調度體系,從全礦范圍內提升生產影響應急處置能力,提高生產效率。
夯實“支撐點”:在工程質量上爭優
11206工作面煤層平均厚度只有1.7米,地質條件變化大,是高效開采面臨的一大挑戰,去年9月,該面智能化系統安裝調試完成,有效解決了“先天不足”問題。采用自動化割煤工藝后,煤機速度、液壓支架自動跟機支護速度可達到8米/分,同時,要求采煤機司機割煤時嚴格控制頂底板平整,保證工作面平緩過渡,進一步提高割煤速度,日割煤穩居15刀以上,3月24日,實現一個圓班18刀煤的好成績。
為防止工作面出現壓架、底鼓現象,中能袁大灘礦業抓好“頭頂”大事,精準掌握頂板周期來壓規律,要求兩個綜采隊將礦壓監測數據做為重要分析指標加入礦壓分析報告中,為調整支護參數、補強支護做好基礎數據收集工作。
另外,根據礦壓分析結果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實時進行挑頂或臥底處理,確保工作面采高不低于1.8米,滿足液壓支架拉架行程要求。動態調整支架狀態,以確保支架面接頂嚴實、支架受力狀態良好,并在兩端頭安全出口處儲備一定數量單體液壓支柱,來壓時能及時對巷道進行主動支護。
把控“風險點”:在生產影響上爭效
2月份以來,由于生產任務艱巨,高負荷運轉給設備的完備性帶來考驗。中能袁大灘礦業緊扣設備檢修關鍵環節,一方面堅持日常檢修“常態化”,嚴格執行日檢、周檢、旬檢、月檢制度,另一方面特殊時期檢修“針對化”,于3月21日至23日開展了為期3天的主運輸系統專項檢查,對主皮帶巷、上倉、2煤皮帶巷等10個關鍵區域的機械、傳動、監測、保護等重點部位及各類安全設施進行了全方位檢查,進一步消除主運輸系統設備“隱疾”,保障開機率。
“輔運隊全面負責盤區水倉、中央水倉的清淤工作,機電隊配合排水,一定要將工作面排水影響降到最低……”隨著11203工作面推至富水區,工作面淋水、涌水增大,原水倉容積較小,導致積水淤泥較多,制約安全生產。為此,中能袁大灘礦業優化排水系統,合理布置中轉水倉和分散小水窩,并加大排水設備投入力度,新增2臺18.5千瓦+2臺37千瓦渣漿泵,增設排水管路共計800米,排水能力滿負荷可以達400立方米/每小時,為安全生產解決了“后顧之憂”。
“連續兩月刷新歷史紀錄詮釋中能袁大灘礦業‘噸煤必爭’的決心和信心,只要我們敢想、敢拼、敢闖,就沒有啃不下來的‘硬骨頭’!”4月1日晨會上,中能袁大灘礦業負責人堅定地說道。(朱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