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文苑
“《憫農》,唐 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記得背這首詩時我還是一年級,當時對詩中的含義還不明白,只知道背古詩,甚至感覺朗朗上口。后來才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
不做“必??汀?/span>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然而現在的人請客吃飯,盡量點很多菜,盡量吃到最后讓菜能剩下來,這樣才能顯出自己有面子,這樣真的令人心痛。“我出生在農村家庭,從小干農活長大,所以知道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從播種到收獲這個過程的艱辛只有經歷過了才能體會”。陜北礦業中能煤田公司綜掘一隊副書記李蘇珍感慨的說到。該公司為井下一線職工提供的班中餐,能讓他們在井下休息的空隙,吃上可口的飯菜,這對于職工來說,無疑是最幸福的事情。我們職工也必須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珍惜每一粒糧食。
爭當“光盤族”
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F在的餐飲浪費已不再是原來的吃不了倒掉,而是演變成了故意浪費。就拿現在國家施行“蛋奶工程”,本意是為增強學生的體質,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去珍惜,用雞蛋來“練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得不亦樂乎,這樣的現象令人痛心疾首。但在綜掘一隊有這么一個人,他就是檢修班的萬建成,每次吃飯,他都會吃的很干凈,即使是掉在塑料袋上的最后一粒米,他也不會漏掉。大家都開玩笑的說“老萬是挨過餓的人”。其實這才是“光盤”的代言人。
多余“兜著走”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單位食堂經常會看到剛打的飯吃幾口就倒在垃圾桶,看著成堆的飯菜我們是否也要沉思……據調查,全球每年有1.28億人死于貧困,更有甚者,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個兒童被餓死??赡芫褪俏覀內右粋€雞蛋的時間內,就有一個兒童因饑餓而死去。有些人因“菜沒剩多少”、“嫌麻煩”、“礙于面子”,很少把剩飯菜打包帶走,這種浪費對于個人來說一次不多,但對于整個國家,那將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泵恳涣<Z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我們都應當從自身做起——不做“必??汀保瑺幃敗肮獗P族”。如果吃不了,那我們就“兜著走”。(劉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