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新聞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節奏,也讓2020年的開端成為全世界人民最難忘的記憶。鐵肩擔義,共克時艱,在此過程中,一大批國有企業充分發揮了抗疫“突擊隊”經濟“穩定器”作用,和全國人民一起,用點滴行動筑成了新的長城。
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自疫情爆發以來,復產保供成為了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公司所屬的蒲城清潔能源化工公司聚丙烯裝置現場,聚丙烯裝置已切轉至防疫物資原材料的生產。截至目前,已發出用于制作口罩熔噴無紡布的基礎料HP500N 55737.84噸,發出用于制作做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的紡粘無紡布原料HP552R 20766噸,發出用于制作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的無紡布HP462S 2868噸。無獨有偶,在接到次氯酸鈉(消毒液原料)吃緊的消息后,集團所屬北元化工公司立即組織擴展次氯酸鈉產能,迅速向社會捐贈次氯酸鈉消毒液折合共計101380噸。
煤化工能夠制造無紡布?消毒液?
如果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人們會發現,不光是無紡布,以煤為基的化工產業鏈,可以制出烯烴、芳烴、乙二醇、聚酯、聚碳、橡膠,進而造出汽車、紡織、建筑材料……甚至在陜煤集團,煤可以制成油,潤滑油、變壓器油、航空用油……
讓煤炭從燃料變成原料
煤炭是什么?燃料還是原料?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從“石涅”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石經》算起至今,煤炭在中國作為燃料至少燒了2000余年。在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仍將是穩定供應最有保障、成本最可接受的優勢能源礦產。作為基礎能源,煤炭在國民經濟一次能源的利用中占到60%以上,地位不可謂不重,而然高能耗、高污染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早已是共識。煤炭突破自我,實現蝶變,就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簡單地一燒了之,效率低下不說還造成污染,如何實現開發過程的綠色、安全、高效,消費利用過程的清潔化、低碳化才是王道。
“要順應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發展趨勢,深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轉化產業,按照“需求引領,創新驅動、多鏈耦合、優化提升,高端轉型、錯位發展”的發展戰略,走高端化、基地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标兠杭瘓F董事長楊照乾一語中的。
在陜煤集團神木煤化工產業公司,目前已經形成了“塊煤(粉煤)—蘭炭(粉焦)—煤氣(煤矸石)發電—電石—熱力—煤焦油深加工--燃料油—精細化工產品”為一體的特色循環經濟產業鏈,年轉化煤炭資源2000萬噸,形成了年產蘭炭635萬噸、年處理煤焦油116萬噸、生產燃料油83萬噸、電石70萬噸、石灰50萬噸以及發電裝機475MW的綜合生產能力。公司以發展高端煤化工為主線,利用陜煤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分質高效利用技術,實現了煤炭資源零污染零排放的“吃干榨盡”。錯位石油化工技術路線,2.2萬噸酚類產品、12萬噸碳材料、50萬噸環烷基油項目將于2020年建成投產,這些項目充分發揮煤炭自身優勢,產品品質較石油化工全面占優,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煤炭在中國能源食物鏈上的地位。
在與神木煤化工公司僅有一墻之隔的北元化工集團,依托陜北地區得天獨厚的煤鹽資源優勢(包括神木煤化工公司的電石產品),目前已經形成了具有110萬噸/年聚氯乙烯、88萬噸/年離子膜燒堿、4×125MW發電、220萬噸/年新型干法工業廢渣水泥、50萬噸/年電石的生產能力。每年可轉化原鹽135萬噸,轉化原煤800萬噸,帶動當地化工、建材、運輸、服務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目前,陜煤集團已經形成了“內部高度關聯,園區相互依存”的化工產業集群。2019年,全集團共生產化工產品產量1770萬噸,實現產值417億。每年轉化煤炭約3000萬噸。正在煤炭從燃料到原料的蝶變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讓科技成為核心競爭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傳統煤化工產業要突破重圍,獲得新生,科技加持必不可少。
近年來,陜煤集團圍繞“資金、平臺、人才、技術、機制”五大核心要素,已經形成了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決策層、管理層、研發層與應用層定位清晰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了以集團營業收入3%科研投入為依托、1億元/年科技專項資金為引導、100億元的轉型創新基金為支撐、2.8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和3億元的政府支持資金為補充的科研資金保障機制。
按照走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與分質清潔高效轉化之路的既定思路,集團先后搭建了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能源煤炭分質清潔轉化重點實驗室、煤制化學品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臺,組建了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上海陜煤高新技術研究院、陜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上海勝幫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技術研發機構。設立了陜煤化陜北乾元煤化工公司、神木天元化工公司、神木富油科技能源公司等三個試驗示范基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目前,陜煤集團在煤化工領域已經完成了大型工業化低階粉煤回轉熱解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中低溫煤焦油全餾分加氫多產中間餾分油(FTH)成套工業化技術、低階粉煤氣固熱載體雙循環快速熱解技術(SM—SP)和蓄熱式富煤氣熱載體熱解技術(SM—GF)、低階粉煤回轉熱解制取無煙煤等工藝技術的開發和鑒定工作,為煤炭分質利用發展奠定了基礎,依托蒲城清潔能源68萬噸MTO二代項目,完成了MTO多產乙烯新型催化劑、甲醇制丁烯聯產丙烯、高性能PP\PE、PVC合金等技術均已完成技術開發,為聚烯烴、PVC產品的差異化、高端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近三年來,陜煤集團共實施重點科研項目608項,完成科技投入150多億元;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項5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獎項49項);獲權專利1102件。大量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大批新型產業的蓬勃興起,延伸了產業鏈和價值鏈,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安全效益和生態效益,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陜煤集團將按照“錯位西安研究院目前所涉及領域”和“以技術為先導創造全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基本原則,進一步吸納集成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并主動融入陜西省汽車、航天航空、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實現全產業鏈暢通協調發展,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陜西考察時,用擲地有聲的話語,廓清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為加快復工復產、發展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努力方向,亦為正在爬坡過坎的實體經濟,注入了強勁的信心和動力。
說回到煤化工行業,其實煤炭不是污染物,如何開發使用才考驗著從業者的擔當和智慧。尤其陜煤集團在陜北地區的煤炭,多屬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發熱量,是優質的動力煤和化工用煤。以目前該集團在陜北地區1億噸的產能粗略估算,未來將有一半以上的煤炭資源被就地轉化,變成油、變成氣,變成汽車、紡織、建筑材料,變成我們不曾想象,卻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產品……在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戰略引領下,在從燃料到原料的裂變過程中,讓這塊小小的煤炭煥發出更多可能。
目前,陜煤集團已經建成了蒲城清潔能源70萬噸聚烯烴項目、天元660萬噸粉煤熱解示范項目(一期)、50萬噸國富爐示范項目。在建的還有渭化集團30萬噸乙二醇項目、富油50萬噸/年煤焦油全餾分加氫制環烷基油項目。依托榆林化學公司,正在陜北地區建設以乙二醇-烯烴-芳烴-聚烯烴-聚苯乙烯-聚酯-聚碳-橡膠-聚丙酸洗和航空煤油等產品為核心,1500萬噸榆林大型煤炭分質清潔高效轉化煤化工綜合產業園項目,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2平方千米,計劃投資1022億元,建成后將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煤化工產業園。具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在產品方案上打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瓶頸,從而實現了煤化工與石油化工的融合,由常規的大宗原料向材料進一步轉化;“基礎+高端”,實現大宗原料和高端材料的兼顧。所謂“基礎”,主要是充分發揮煤炭資源成本優勢,為下游提供低成本大宗基礎原材料,吸引下游產業聚集;所謂“高端”,主要是以市場為先導,引進先進技術,適度延伸產業鏈,有選擇性地進入高端精細化工產品生產領域。要通過發展煤基新材料,聚焦汽車材料,建筑裝飾材料和紡織材料三大領域,年轉化煤炭2000萬噸,帶動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此三大領域形成全球競爭優勢。這也是陜煤集團作為省屬特大型企業,為陜西省聚集優勢產業,助力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向高端化、精細化發展而精心謀劃的煤基新材料項目。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國是靠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也必將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展望十四五,陜煤集團將高質量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煤化工項目,加快產業煤炭原料向下游高端新材料延伸,成為現代化工產業園區規劃建設者和管理者;打造縱向成鏈、橫向耦合、協同發展的化工產業新格局、發展新模式,在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利用和產品價值的提升的征程上譜寫新篇章。(李華)